“农业现代化,种子是基础;保障粮食安全,种业是‘芯片’。”8月5日,在河源市东源县水稻制种工作会议上首胜证券,这句掷地有声的论断引发与会代表强烈共鸣。这场会议不仅正式吹响了东源冲击“国家级制种大县”的进军号角,更勾勒出一幅“以种兴农、以种强县”的清晰蓝图——到2027年,当地种业总产值将突破2.4亿元,用“一粒种子”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。
义合镇下屯村稻田(东源县委宣传部供图)
从“粮仓”到“种仓”的底气从何而来?
作为传统农业大县,东源的制种优势早已“藏”在田间地头的细节里。
走进柳城镇、蓝口镇等核心制种区,连片的稻田已显露出不同以往的生机:这里不仅是普通水稻的种植区,更是优质品种的“试验田”。“2024年以来,我们已引进9家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落地,2025年制种面积达10450亩,预计供种能力超156万公斤。”东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向《南方》杂志记者介绍,近年来当地持续夯实农业基础,建成高标准农田19.16万亩,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高达98%,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.92%,为制种产业铺就了一条“高速路”。
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(东源县委宣传部供图)
更关键的是,依托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东源已构建起“育种-制种-精选-包装-销售”的全产业链条:13个机械化烘干中心、36台烘干机日处理635吨稻谷,日精选100吨的种子加工厂、3万平方米的仓储设施一应俱全。“从田间到车间,从种子到商品,我们已实现‘无缝衔接’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东源若能成功申报制种大县,不仅能提升东源农业核心竞争力,更是为河源打造农业强市注入强劲动能,这些硬件支撑让东源的制种产业具备了“接得住、做得强”的底气。
“作为农业大县首胜证券,建设制种大县是东源义不容辞的责任,也是推动东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。”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向《南方》杂志记者表示,种业在全县发展格局中占据核心地位,这不仅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“压舱石”,更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
一粒种子串起的“富民链”
“制种产业效益普遍高于常规种植。”河源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的话,道出了制种大县建设的深层意义。
对东源来说,申报国家级制种大县不仅是荣誉,更是推动农业升级、促进农民共富的关键抓手。秦卫民给记者算了笔“民生账”:制种大县建设将直接带动制种基地、加工仓储、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,预计新增农村就业岗位超3300个,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;更长远的是,通过延伸种业产业链,发展乡村旅游、农耕体验等新业态,更多农民将从“种稻子”转向“种种子”;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的延伸,东源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、农耕体验等新业态,让农民不仅靠卖种子增收,更能通过“金种子”端上“金饭碗”。
义合镇下屯村稻田(东源县委宣传部供图)
“作为农业大县,这既是责任更是机遇。”秦卫民强调,种业不仅是粮食安全的”“压舱石”,更是农业转型升级的“引擎”。东源必须抓住这一战略机遇,以种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。
三年攻坚剑指2.4亿产值
蓝图已绘,路径清晰。东源为制种大县建设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和任务书:力争用3年时间,到2027年实现制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,种子产量300万公斤以上,调出量占比超90%;培育2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,种业总产值突破2.4亿元;建成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制种基地,机械化制种水平达95%以上;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8%,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%以上。
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(东源县委宣传部供图)
为实现目标,东源已拿出“真招实策”:一方面,加大政策扶持,在财政补贴、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,重点培育龙头企业;另一方面,强化科研投入,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,攻关新品种选育、种子加工等关键技术;同时,加强人才培育,建立本地种业人才培养基地,引进高端人才,完善激励机制,让“懂种子、爱农业”的人才留得住、干得好。
从“会种粮”到“精制种”,从“保供给”到“强产业”,东源正以“一粒种子”为支点,撬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。正如会议现场一位种业企业代表所言:“这里有基础、有政策、有前景,我们坚信,东源的‘种业硅谷’必将崛起!”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|陈冰青
【实习生】丁陆薇 林依晴
【通讯员】陈振敏 袁文康 张小建
【本文责编】刘树强
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