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 顺市配资
体育是城市的脉搏。当一座城市充满运动的活力因子,那它便拥有强劲有力的“城市心跳”。南方日报、南方+推出“探寻广东21城体育性格”系列融媒报道,找准广东省21个地市的体育定位,深入挖掘相关故事,展现各个地市通过推进“体育+”加出发展新动能的新成效。
7月20日,2025FIBA女篮亚洲杯的终场哨声落下,把深圳活力澎湃、以赛营城的“体育性格”留在世界友人的心中:
“深圳人热心善良,观赛体验超乎想象!”12名日本球迷跨境组团,田中麻衣子竖起大拇指。澳大利亚母亲暂停助威,去东门老街打卡灯光秀;杭州姑娘阿兜白天沿深圳湾骑行寻味生腌与椰子鸡;夜幕降临,她挥动国旗为中国女篮呐喊……截至女篮亚洲杯半决赛,有近5万名观众涌入深圳体育馆。
明亮焕新的这里,即将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十五运”)赛场的呐喊。8月2日,“十五运”倒计时100天庆祝活动在深圳举行,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正式发布。华润大厦、平安金融中心、京基100大厦等地标建筑集体亮灯。
1.6万座的深圳体育馆,是国内首例“开合屋盖+可折叠移动式斗屏”的大型综合体育馆,可快速切换16项比赛。“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,更是一次城市科技实力的集中展示。”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、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刘蕾介绍,深圳充分发挥“数字城市”的建设优势,依托城市信息模型(CIM)数字底座,智慧调度系统(MOC)已实现运动员抵离、住宿、赛事信息等的全流程数据联动。
从“三天一赛”的全球竞技场,到“一键预约”的社区运动角,再到“科学指导”的个性化服务,深圳巧妙地运用科技赋能、市场运作与政策引导“三驾马车”,将顶级赛事的澎湃流量,沉淀为深入肌理的城市体育文化,将竞技场上的荣耀时刻,转化为惠及全民的健康福祉。
全年有赛、全运有“深”
顶级赛事与职业矩阵双轮驱动
篮球的热血撞上盛夏的烈焰!8月3日至4日,2025赛季“超三联赛”将在深圳龙华文体中心开打——这是中国篮球协会主办的国内最高级别三人篮球职业联赛,19支顶尖俱乐部、CBA名将同场鏖战,一记记灌篮与绝杀将在鹏城夜空划出最炽烈的弧线。而这场巅峰对决,不过是深圳“超级体育年”里顺市配资,再普通不过的一次周末狂欢。
翻开官方“2025深圳赛事日历”,密集程度堪比地铁时刻表:
春节后,U20男足亚洲杯、乒乓球亚洲杯、男篮亚洲杯预选赛三大洲级赛事几乎同时打响。接下来,2025 FIBA女篮亚洲杯、2025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(甲级A组)、2025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,英雄联盟、和平精英等热门电竞赛事总决赛将给深圳带来更多人气。
事实上,深圳人早已习惯“三天一赛”——2024年全市共举办260项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活动,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项,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高水平较量上演。
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,则构成深圳“体育性格”的另一极。新鹏城足球俱乐部、MRC电子竞技俱乐部、深圳宝安KLG电子竞技俱乐部……截至2024年,深圳引进传统职业俱乐部达16家,电竞俱乐部达11家。足篮排“三大球”及围棋、冰球、国际象棋、桥牌等项目的职业联赛主场贯穿全年,为市民奉上“天天有主场”的观赛盛宴。
作为“十五运”广东省承办赛事最多的城市之一,深圳将承担82个小项比赛及闭幕式重任,项目覆盖游泳、射箭、羽毛球、足篮排“三大球”、自行车、艺术体操、马术、马拉松等,几乎囊括最受瞩目的海陆空运动门类。
支撑如此密集赛程的,是已深度嵌入城市肌理的顶级智慧场馆群。改造后的深圳体育中心,其“开合屋盖+可折叠斗屏”可在数小时内完成篮球、网球、冰球等16种模式自由切换;深圳湾体育中心、大运中心、宝安体育中心等也同步完成智能化升级,确保顶级赛事“即来即战”。
“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科技之城、创新之城,深圳赛区也是以‘科技办赛’为核心亮点之一。”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、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邝兵介绍,在十五运会广东省执委会的指导下,深圳赛区执委会围绕赛事、场馆和信息化、火炬传递、闭幕式展演等重点应用场景需求,着力将最新的科技产品、创新技术融入办赛全链条全过程。
赛事流量撬动经济增量顺市配资
政策市场共振,消费新蓝海澎湃
“看一场赛,顺便买买买。”1个多月前,“智竞未来”棋类人机大战暨2025年深圳体育消费嘉年华活动现场,市民李先生拎着新购的无人机、羽毛球拍和露营椅笑称“钱包被赛事收割”。
这正是深圳“体育性格”里自带的“流量-能量”转换密码。深圳2020年获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,2025年再获“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”称号。
数据印证了赛事经济的强劲脉搏。《2023深圳体育消费分析报告》显示,全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689.03亿元,人均支出3873元,占人均消费支出的7.9%,稳居全国第一梯队。其中,体育用品消费占比高达48.7%,直观反映了市民“观赛即激发运动热情”的消费心理。
为放大赛事乘数效应,市区两级推动“体育+文旅+商圈”深度融合。例如,2024年乒乓球亚洲杯期间,大运中心旁的广场被改造为“亚洲杯公园”,6天吸引客流70万,单日峰值5万;配套的非遗市集、球星见面会等,成功引导观众完成“观赛-体验-消费”闭环。
政策与市场形成有效共振。深圳自2016年起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累计投入11.83亿元扶持505个项目,为产业注入源头活水。2025年专项资金额度虽动态调整至6750万元,但更注重“杠杆”效应——同步成立的深圳市城市体育发展基金会,撬动复星体育、橙狮体育、泰山体育、双鱼、英派斯等龙头企业在深扎根或设立子公司。
截至2024年底,深圳全市体育相关法人单位达2.7万家,2025年18家企业列入体育领域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名单。喜德盛自行车等品牌更登上了巴黎奥运会舞台。
赛事经济在深圳,形成了贯穿场馆建设、装备制造、数字转播、文体旅游的完整产业链,成为驱动城市更新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从观赛热潮到全民健身
打通科学运动的“最后一百米”
顶级赛事的“塔尖”之外,深圳活力澎湃的“体育性格”夯实了全民健身的庞大“基座”,让体育红利惠及每一位市民。
家住罗湖黄贝街道的章阿姨深有体会:“以前下班想打球得开车几公里,现在打开‘i深圳’平台,能免费订到家门口的校园羽毛球场。”“一键预约”平台正是深圳科技赋能全民健身的缩影。上线两年,平台已接入2132所场馆,产生2290万宗订单,服务5220.9万人次,将“15分钟健身圈”从蓝图变为现实。
“能练”更要“会练”、“练得科学”。深圳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科学健身支持网络:截至2024年11月,76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遍布全市,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达到5.3万名,年服务人群超过500万人次。全民健身大讲堂、公益配送进企业、进学校、进园区,形成“教、学、赛”一体化服务链,有效凝聚起这座移民城市的运动向心力。
体教融合则打通了竞技人才成长的通道。过去十多年,通过市区校三方协作,深圳向国家、省专业队输送了400多名优秀运动员,超350名学生运动员凭体育特长考入双一流大学。东京奥运会8人入选中国代表团参加6个项目比赛获得1金、1银、1铜,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;巴黎奥运会12人入选中国代表团参加7个项目比赛勇夺2金、1银、1铜。
东京奥运攀岩选手宋懿龄在商场初识岩壁,世界冠军游泳运动员汤慕涵从兴趣班游进省队,“花游姐妹”王柳懿、王芊懿,斯诺克选手赵心童等深圳培养的体育健儿,其成长轨迹无不印证着“群众兴趣—校园普及—专业青训”的模式。这充分说明,深厚的群众体育土壤是孕育竞技精英的摇篮。
深圳以赛为媒,从国际顶级竞技到群众性体育活动,从山海越野到智力博弈,多元赛事体系全面开花;以赛兴业,激活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新动能,将赛事“流量”转化为经济“增量”;以赛促健,绘就全民健身幸福图景,让体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。
在迈向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征途上,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年轻都市,正以独一无二的“深圳体育性格”,写下“活力澎湃·赛事之城”的全新篇章。
文字:南方+记者 郭悦
图片:南方+记者 朱洪波
设计:郑炜良
本期统筹:曲广宁 李强顺市配资
一直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